English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将花落谁家

2000-06-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大约在10月份结 束,发奖仪式将在茅盾的故乡举行。 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已经历四届,累计评出 十八部长篇小说。第一、二届都是花了一年时间, 第三届评选花了两年半时间,第四届花了三年时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审读小组在138部参评作 品中,推出了25部候选作品。其中全票通过的是 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王安忆的《长恨歌》、阿 来的《尘埃落定》,还有几部作品也被看好,如阎 连科的《日光流年》、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由于是国家最高的文学奖,每一次的评选都在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95—1998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已于去年8月份完成了审读工作,下文如何?据悉,评委会第一次会议已于今年6月21日召开,大约定在10月份结束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在茅盾故乡举行发奖仪式。

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已经历四届,累计评出十八部长篇小说。第一、二届都是花了一年时间,第三届评选花了两年半时间,第四届花了三年时间。由于评奖过程延长,导致了参评作品的时间段也不得不延伸,从1989—1994年,横跨了6年时间。

浙江文学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洪治纲曾对历届“茅盾文学奖”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洪治纲认为,从审美格局上看,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三种艺术程式在发展:传统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主义。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只是严格遵照其中的一种审美原则进行叙事,很多人都积极采用多元融会的方法,试图将各种审美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多元互补的审美理想。但这十八部获奖作品也有局限性,主要在四个方面:对小说叙事的史诗性过于片面地强调;对现实主义作品过分地偏爱;对叙事文本的艺术价值失去必要的关注;对小说在人的精神内层上的探索、特别是在人性的卑微幽暗面上的揭示没有给予合理的承认。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局限,譬如对长篇小说审美特征缺乏科学的认知等。

评论家白烨认为:“从一个文学从业者的角度看,第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大致上接近于按照茅盾生前的遗愿拔优选萃,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特点是‘平稳’,既没有特别好的作品,也没有特别差的作品,但拿当时获奖的《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和《第二个太阳》,与同时期的《活动变人形》《古船》《洗澡》相比,即可看出不少的差距。到了第四届,四部作品可谓三个档次,只有《白鹿原》真正当之无愧。”

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奖试行条例》的规定,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通常先由评奖办公室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审读工作结束后,审读小组在138部参评作品中,推出了25部候选作品。其中全票通过的是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王安忆的《长恨歌》、阿来的《尘埃落定》,还有几部作品也被看好,如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

在谈到本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印象时,评论家朱向前说,总的说,厚重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比上届少,但是今年的作品在技巧上、形式上追求比较精致完美,使人感觉到先锋意味。评论家雷达觉得本届参评的作品阵容不错,好作品不少,长篇创作是90年代最突出的现象。评论家曾镇南认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大概会特别强调获奖作品代表先进文化倾向,因为茅盾本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大作家,他的长篇反映的就是时代,为时代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画卷。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不可能与茅盾对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要求及追求风格相背离。曾镇南说,由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媒体报道、宣传的热门作品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但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未必全都进入媒体炒作的视野,所以每一届评出的都有没有炒作过的、出乎意料的作品。评委尽可能地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做到既无遗珠之憾,也无鱼目混珠的缺憾。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由于是国家最高的文学奖,每一次的评选都在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95—1998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已于去年8月份完成了审读工作,下文如何?据悉,评委会第一次会议已于今年6月21日召开,大约定在10月份结束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在茅盾故乡举行发奖仪式。

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已经历四届,累计评出十八部长篇小说。第一、二届都是花了一年时间,第三届评选花了两年半时间,第四届花了三年时间。由于评奖过程延长,导致了参评作品的时间段也不得不延伸,从1989—1994年,横跨了6年时间。

浙江文学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洪治纲曾对历届“茅盾文学奖”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洪治纲认为,从审美格局上看,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三种艺术程式在发展:传统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主义。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只是严格遵照其中的一种审美原则进行叙事,很多人都积极采用多元融会的方法,试图将各种审美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多元互补的审美理想。但这十八部获奖作品也有局限性,主要在四个方面:对小说叙事的史诗性过于片面地强调;对现实主义作品过分地偏爱;对叙事文本的艺术价值失去必要的关注;对小说在人的精神内层上的探索、特别是在人性的卑微幽暗面上的揭示没有给予合理的承认。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局限,譬如对长篇小说审美特征缺乏科学的认知等。

评论家白烨认为:“从一个文学从业者的角度看,第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大致上接近于按照茅盾生前的遗愿拔优选萃,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特点是‘平稳’,既没有特别好的作品,也没有特别差的作品,但拿当时获奖的《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和《第二个太阳》,与同时期的《活动变人形》《古船》《洗澡》相比,即可看出不少的差距。到了第四届,四部作品可谓三个档次,只有《白鹿原》真正当之无愧。”

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奖试行条例》的规定,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通常先由评奖办公室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审读工作结束后,审读小组在138部参评作品中,推出了25部候选作品。其中全票通过的是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王安忆的《长恨歌》、阿来的《尘埃落定》,还有几部作品也被看好,如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

在谈到本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印象时,评论家朱向前说,总的说,厚重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比上届少,但是今年的作品在技巧上、形式上追求比较精致完美,使人感觉到先锋意味。评论家雷达觉得本届参评的作品阵容不错,好作品不少,长篇创作是90年代最突出的现象。评论家曾镇南认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大概会特别强调获奖作品代表先进文化倾向,因为茅盾本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大作家,他的长篇反映的就是时代,为时代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画卷。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不可能与茅盾对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要求及追求风格相背离。曾镇南说,由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媒体报道、宣传的热门作品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但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未必全都进入媒体炒作的视野,所以每一届评出的都有没有炒作过的、出乎意料的作品。评委尽可能地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做到既无遗珠之憾,也无鱼目混珠的缺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